21世紀的21堂課書中的內容很多,
今天再分享一些我覺得跟目前的社會有關的部份
(書中有一些是台灣比較少遇到的,所以就不討論嘍!)
第二課《工作》
1、AI取代部分的工作,但也創造一些新的工作,要如何才不會被A I給取代?我們應該要創造自己工作的價值!
2、AI的確是人類發明的,但跟人類的差別有兩個,一個是少了判斷,另一個是少了感官的能力。
3、長期使用A I來決定的話,人類慢慢地失去自我決定的能力,所以不能被大數據所捆綁,開始需要透過人類的判斷,知道什麼是真?是假?
4、像醫生跟護士這兩個職業,醫生是否被AI取代的可能性很高?因為醫生判斷病人的問題,幾乎都是用資料數據和生物科技來跟病人說明狀況。
像護士就不太一樣,因為護士需要去照顧病人,需要用感官和判斷。
5、如果人類的智慧加上A I,那我們的工作就會相對較輕鬆。其實我們勝過AI的條件,就是我們會思考跟感官,讓人覺得有溫度並不會冷冰冰的。
第3課《工作》
1、人是善於學習的生物,但我們的思考其實也是有固定模式的,可以把人視為一個生物構成的機器及演算法。
未來兩大趨勢是AI以及生物科技,或許人類的行為及思考模式會被機器給摸透,甚至取代。
2、現在正要開始的AI革命,資訊大數據是資源,人們腦中的想法以及注意力將是各企業、政府想要爭搶的資源。
了解人們的消費習慣、注意力以及資訊的流動、搜尋的趨勢,將會是世界的霸主。
3、提高人類的意識才可以有效改善人工智慧過度開發的結果。
這2課直接講出未來世界的走向,我覺得在目前有想到這個議題的人可能不多,
總而言之,在未來找出自己的價值,避免被人工智慧取代,
是這一代年輕人必須要學習的!
第5課《社群》
1、科技的本意在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過度依賴科技,疏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2、參與感-加入臉書或者IG的社團,去找到自己的使命感和支持,因為人是一個群體的生物
3、臉書的商業模式-抓住用戶的注意力,然後再賣給廣告主賺錢
4、人類有身體-科技讓我們用身體的距離越拉愈遠,逐漸失去味覺跟嗅覺能力,對於網路的世界反而更感興趣
5、分享體驗-現在人對自己的理解,常常是從別人的觀點出發
這是目前最多人遇到的問題,
對自己沒有認同感,必須要從網路上,其他人的回應來尋求自我的價值,
但網路畢竟是虛幻的,沈迷其中更容易迷失自我!
第14課《無知》
1、知識的假象-把存在其他人腦中的知識,也看做自己的知識,
例如很多人在看了政論、健康、股票等談話性節目後,
覺得自己也成為專家,不一定聽得進真正專業人員看法。
2、人類很少認清自己的無知,因為會接近有相似意見的同溫層,
信念不斷加強,所以很少遭到挑戰,例如喜歡偶像,在參加歌友會後,得到更多同好愈來愈瘋狂。
3、落入群體思維陷阱-對群體的忠誠會左右人們的觀點,而非個人理性判斷。
以往的少數服從多數是避免紛爭,解決問題的方式,但相對地多數意見也會消滅少數,
但近期少數意見會藉由網路發聲、行動,讓世界聽到他們的聲音。
4、人類進步來自於知識分享,對知識要仔細查證,才能有正面的幫助。
第16課《後真相》
1、宗教神話故事是為了強化神話故事來讓人類對抗某些事物時能夠團結合作,
2、現在在人類的網路新聞裡有非常多的新聞及事實,但誰能知道這些報導是否會因為當時的執政黨的原因,
真實面是否會不一樣,是否參有歌頌自己的故事。
3、當你想購買東西時,已經在網路先搜尋哪家商品比較便宜,
經由演算法紀錄後,之後打開FB時會發現搜尋過的東西都會一直出現廣告,
賣家透過這樣的方式去找尋他所潛在的顧客,我們已經由購買者變成商品。
這2課是我們在生活中常遇到的誤區,
藉由看一些報導、政論、健康等節目或是網路報導,
就以為自己知道很多,
可能不知道自己在無形中已被大數據演算法或是刻意扭曲的報導影響,
走向錯誤的方向,所以判斷事情必須要小心求證,
不要自以為是才對!
這本書看了很久,總算看完了,
雖然不有趣,但換個角度想,
一直生活在舒適圈的我們,
是有必要走出來,看看世界發生哪些事情了!